我用Tana搭了一套个人成长超级系统

我用Tana搭了一套个人成长超级系统

·4 分钟阅读

深圳一日游,短暂又解压。

白天吃吃逛逛,晚上回程,没什么特别。

但这几天,我沉迷的是两个系统。

一个是我亲手打造的决策系统。

另一个,是结构化演进笔记系统。

全都构建在Tana里。

两个系统,解决了几乎90%的认知混乱。

决策系统是更早搭建的。

它不是那种“写个优劣表”那么简单。

我在Tana里构建了一整套可复用的标准流程:判断不确定性、识别变量、引入主观权重、输出结构推导。

比如“要不要投资某个项目”,以往你靠直觉,今天你能靠结构。

结构本身就是专业性的表达。

我为它定义了模板、字段和决策逻辑。

每一个决策动作,其实都可以被结构化、重建和追踪。

只要一个超级标签,就能自动拉出相关变量与上下文。

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,它让你保有“冷启动”能力。

说白了,这是一架装在你思想上的降噪系统。

它不是替你决定,而是帮你看清正在发生什么。

而另一个系统——笔记系统,更像是一家认知加工厂。

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太多,碎、杂、情绪化。

传统“记一记”的笔记方式,早就应付不过来了。

真正的信息是能够被加工、召回、拼接的。

这套演进系统,解决的不是记录,而是“转化”。

我的流程如下:即时记录——卡片结构化——标签拼接——模块产出。

一开始,先打卡。

所有笔记都有明确的字段,比如“核心观点”、“相关模型”、“引用链接”。

然后,我用拼接模块,将这些卡片拉成可生产形态的段落结构。

你可以想象一下:

只要打好标签,一个按钮就能生成某个主题下可用的全部观点精华。

这些模块,未来可以按需拉取,出现在博客、课程、社群分享、甚至是AI生成的内容中。

每条知识都不是白记,它都指向未来某个输出场景。

比如你要产出一个关于“注意力管理”的课程,你只需搜索已有这个主题的角度、观点、工具、案例,直接拼装,好比搭乐高。

语义标签+内容卡片,等于构建思维武器。

而Tana的底层逻辑和自由度,实现了这一切。

这不只是笔记,这是一套认知自动补全系统。

再比如,当我们把这些内容迁移同步到思源笔记、Notion或其他模块化系统中——就变成内容工程师的生产力合法外挂。

复制-粘贴的时代结束了。

我们迎来了“结构-召回-拼接”的万用板系统时代。

最厉害的不是GPT,是你如何给它你自己的“演进式语料库”。

这些笔记不是为了复习,是为了升级。

我准备把这两个系统逐步写成论文,以及后续出版书籍。

很多人热衷于“第二大脑”,但我更推崇“演进的大脑”。

第一代笔记,是记录。

第二代笔记,是连接。

而第三代笔记,是演进。

Tana,是我见到最接近第三代笔记理想状态的系统。

解决了记录问题的人,才有资格输出洞见。

你不是知识的搬运工,你是认知的合成者。

喜欢这篇文章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