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感这种东西,来的时候不会打招呼。
几秒钟的念头,丢了就找不回来。
所以我的第一步,是随手记录。
想到就记,用最快的方式捕捉每一个点子。
我现在的笔记体系,是一套分工明确的流水线。
Tana 用来接收灵感,文字输入超快,结构天然。
想个名字、标题、概念,立刻输入。
因为 Tana 的超级标签功能太好用了。
标签一打,信息就自动分类,直接流入后续流程。
Tana 是我见过结构化记录效率最高的工具。
哪怕在手机上,我也可以通过标签触发一系列操作。
一点不夸张,这是“半自动记录”的完美形态。
把它称为“半自动”是有讲究的。
比纯手写快,但仍保留了人脑的介入和思考。
你一边打字、一边已经在思考和归类。
插个小技巧:Tana 的折叠缩进非常适合思维扩展。
比起泛滥的AI草稿,用手敲下思绪,本身就是整理过程。
而且我非常清楚:复杂的自动化无法替代思维整理。
Tana 不负责项目协同。
它是一个极度适合“灵感→思路→迭代进化”的输入口。
那项目跟进、前后协作这些怎么办?
任务的协作、内容的统一,这些我全部放在 Notion。
Notion 是协作工具,透明的成员沟通、编辑权限、看板视图,应有尽有。
项目级的内容、带流程的跟进、跨团队共享,它才是主角。
内容进化完了怎么办?文章成稿了怎么办?
一层一层下来:Tana 接灵感,精炼,Notion 管执行。
如果想要自动化输出微信公众号文章、X动态、短视频脚本?
这时候就要用到 Supasend + Pipdream。
我的语音笔记流程,主要用 Supasend 来打通。
它的核心能力是:深度语音录音 + 自动发送 Webhook。
Pipdream在入口处等待接管,收到 Webhook 后就执行生成策略。
几分钟语音,就能生成多个版本草稿:公众号文章、短视频脚本、社交贴文。
所有结果汇总到 Notion。
在 Notion 中,你可以看到结构良好的信息堆栈,方便团队审阅、迭代、归档。
语音识别其实有非常大的细节门槛。
Tana 是可以录语音,但不适合长语音的多步骤自动化。
一个五分钟的语音,想自动生成公众号、视频脚本,那不要走 Tana。
Supasend 的优势是可以与后端Webhook自动化系统打通完整数据链。
语音变内容,自动生成,不是用AI来炫技,是为了节省大脑的算力。
但自动生成的草稿,不等于内容完成。
真正在 Notion 审核和改写,才算是“内容生产闭环”。
最后一步,是归档。
我会把已经发布的内容放到 SiYuan(思源笔记)。
为什么?为了未来的“模块调用”。
思源的优势,是能够模块化存储和调动内容块。
举个例子:
你写了一个 CTA(行动号召),这个句子用在公众号、用在视频脚本、用在网站页脚,那怎么办?
不要复制粘贴,一改就全乱。
用 SiYuan 模块化它,一个地方改,全自动同步引用。
内容是资产,而不是一次性消费品。
每一段文字的归档和复用,都让我们越来越强。
你看,真正的内容系统,不在于哪一个工具技术多炫,而在于你是否把它们理好。
我的记录系统,是这样的:
- 文字灵感→Tana
- 协作→Notion
- 输出→思源
- 专业语音转写 + 多平台格式分发→Supasend + Pipdream
- 模块归档 + 内容资产管理→思源笔记 所以你说我用多少工具?确实很多。
但每一个都明确定义了“该负责哪一段流程”。
我不是在追新工具,我是在搭系统。
这是为什么我称自己的身份为“效率架构师”。
不是在卷工具,是在卷效率。
工具只是手段,系统才是壁垒。
分享这套系统,不是为了让你全部照搬。
而是想让你开始反过来问自己:
你的系统能否撑起你的目标?
如果不能,那就趁现在,把每一步拆清楚,再搭起来。
相关文章





获取快董认知圈前沿技术资讯和实用教程